用户登录

|

多尺度协同的荒漠河岸林生态水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7-22 浏览次数:2088

多尺度协同的荒漠河岸林生态水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 anli.jpg

  2019年7月22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多尺度协同的荒漠河岸林生态水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总结汇报,查验了技术文档,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资料规范、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项目以干旱区荒漠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水高效利用的核心目标,构建了多尺度协同的生态水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形成了塔里木河生态水调控的运行机制,发展了生态水调度的科学理论,提升了干旱区生态水调控的工程实践技术水准,实现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主要创新点如下:

  (1)解析了胡杨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和机理,发展了干旱区流域生态水调控的基础理论。

  (2)建立了精细刻画荒漠河岸林生态需水量时空格局的技术方法,定量分离出依靠河道渗漏和生态闸引水补给其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和离河宽幅,为塔里木河的生态保护及生态引水工程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直接支撑。

  (3)创建了基于荒漠河岸林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效供水技术模式,研发出保障生态水量的决策支持系统,支撑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水的科学调度。

  (4)研发出流域生态水应急调控的技术方案,对维护干旱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3、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发表SCI论文36篇、CSCD论文35篇,提交政策咨询报告6份,出版专著2部,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建立了塔里木河生态水文监测研究站。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重大规划的编制、重点胡杨林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格库铁路新疆段的防沙工程、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额尔齐斯河河谷林草的漓漫灌溉工程,取得显著的生态与经济社会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邓铭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 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曦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研究员

  李 江 新疆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马燮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何新林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吕光辉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侍克斌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

  杨鹏年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

  汪党献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 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