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高原山区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项目解析了灯盏花等多种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建立了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组学数据库;阐明了灯盏乙素、三萜皂苷、异喹啉生物碱等多种品质成分生物合成与调控分子机理,功能表征了12个关键酶基因与调控基因;构建了心脑血管疾病单体药物灯盏乙素的酵母全合成细胞工厂;建立了组学数据库、功能基因发现、单体成分酵母合成技术体系。
三、探明了高原山区药用植物主要繁育障碍机理,重点揭示了高海拔药用植物繁育特性及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发现控制灯盏花产量(叶片数)和花期的关键基因与分子标记;创建了高品质种源评价技术体系,以及品质优先的高效集团改良选择育种方法,选育了灯盏花、白及、滇黄精、铁皮石斛等新品种/良种36个,并规模化推广应用,为建立优质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构建了上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生态种植的配套技术,建立良种的种苗快速繁育技术、优质适产生态栽培技术,附生栽培技术等11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对中药材的优质高效规范化生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该成果选育了药用植物新品种/良种36个,获授权专利125件(发明专利26件),制定国家标准等各类标准7个(套),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62篇。2018-2019年累计推广88.7万亩,新增销售额100.6亿元,新增利润55.2亿元,带动8.6万贫困人口脱贫。
该项目意义重大、研究难度高、历时时间长、系统性和创新性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其中灯盏乙素酵母基因工程合成技术等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专家建议:题目改为“低纬高海拔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
专家组成员
孙汉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朱有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教授
朱兆云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彭 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郭巧生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张 穆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
肖春杰 云南大学教授
温春秀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荣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兆祥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张金渝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