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菲律宾蛤仔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6-16 浏览次数:1540

大连海洋大学2个项目 anli.jpg

  2021年6月1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大连召开了由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菲律宾蛤仔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成果介绍,审阅了技术报告、检验报告、知识产权证明、应用证明等资料,经质询、讨论,形成评价意见如下:

  1.提供的资料齐全、规范,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该成果针对我国蛤仔土著群体种质资源衰退、资源量下降、养殖良种缺乏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系统开展了蛤仔土著群体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查明了我国沿海蛤仔群体遗传多样性,开发了群体鉴别分子标记;开展基因组学研究和功能基因挖掘,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蛤仔高质量全基因组精细图谱,阐明逆境、底栖生活适应及壳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构建蛤仔育种技术体系及蛤仔苗种本地化技术。

  3.主要创新点:

  (1)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蛤仔高质量全基因组精细图谱,阐明抗逆、底栖生活适应及壳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开发了生长、抗逆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2)建立了基于壳色与生长、抗逆协同选择的蛤仔良种培育技术体系,首次成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蛤仔新品种“斑马蛤”,使蛤仔产业进入养殖人工培育新品种时代。

  (3)建立了生态适应性强的蛤仔苗种规模化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体系,高效利用了水深<3m的浅海及荒芜滩涂,以及受汛期影响不能养殖蛤仔的海区。

  4.项目实施期间,培育国审新品种3个,授权发明专利10项,制订行业标准1个,发表论文106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商标权3个,获软件著作权1个,培养了一大批相关技术骨干。

  5.该成果已在辽宁、山东、福建、天津、江苏等地累计养殖15300亩,其中带动辽宁蛤仔苗种生产、养殖、加工相关的人员脱贫致富,实现就业约5万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综上,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丁德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李庆伟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徐永平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周遵春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

  侯 林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