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4-04-28 浏览次数:59

科技成果评价.jpg

  2024年4月2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针对云南小麦产量单产低的生产问题,项目组开创了利用温光敏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策略,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发明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不育系高效创制技术。针对育种群体不育株出现频率低、繁殖困难、育性不彻底等瓶颈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不育株再生特性,结合育性观察,将中选不育株剪除地上部分,再生分蘖育性恢复,结合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周期从10年缩短到3年,选育效率提升5倍以上。

  2、发明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恢复系高效聚合选育技术。针对恢复系恢复力不高、配合力不强,强优势组合选育效率低等难题,创造性地利用小麦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方法与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结合恢复力和配合力测定及杂种优势鉴定,实现了优良恢复系规模化创制,并培育出了2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小麦品种。

  3、发明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高效繁种与制种技术。阐明了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提出不育系适宜的繁制种区域,制定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集成创新了高异交率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控制测配组合的父母本花期差异与机械化制种栽培技术,制种产量平均从100-150公斤/亩提高到260-300公斤/亩。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件、植物新品种权7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育成审定杂交品种2个、新不育系25个,发表论文17篇。近3年累计在中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越南、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试验示范24.4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不育系规模化创制和育性提纯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成果题目改为“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专家组成员

  赵昌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杨武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倪中福 中国农业大学院长、教授

  胡凤益 云南大学院长、研究员

  胡铁柱 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

  罗 嵘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研究员

  陈升位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