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召开了由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完成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整车智能控制方法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整车控制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完成人团队开展了动力电池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瞬态响应以及整车能量管理的环境适应性等控制方法研究,并获得如下重要科学突破和发现:
(1)发现了电池内部特征参数随电池老化的演变规律,首次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电池在线健康状态智能估计方法;剖析了不同模型下基于系统辨识的自适应参数估计理论,探明了电池组在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不一致性传播规律,基于闭环校正方法实现了单体电池和电池组荷电状态精确估计。
(2)发现了电动汽车充电控制过程中和大地同耦合极板所形成的复杂耦合及杂散电容形成机理,揭示了实现高效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因素;探明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热效应的作用机制,首次提出了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最优充电智能控制方法,突破了动力电池能耗最优的高效充电控制难题。
(3)发现了行驶工况对动力系统最优参数的影响机制,首次提出了混合动力系统参数多工况优化方法;揭示了混合动力系统关键部件的瞬态变化特性与规律,提出了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与挡位切换的协同控制方法。
(4)揭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池功率与发动机燃油消耗率的耦合规律,提出了融合控制决策对电池寿命影响规律的整车智能控制方法;探明了车辆自身行驶状态对最优能量管理策略的影响机制,建立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全局最优实时能量管理策略的高效优化方法。
(5)发现了行驶工况类型与道路坡度关键路况因素对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的作用机理,准确预测了未来行驶工况对电动汽车能耗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复杂行驶环境的混合动力汽车智能整车控制方法。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项目组发表的20篇核心论文总影响因子为64.04,被他引总计750次,其中SCI他引743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56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所提出的方法在多家汽车企业与电池企业的先进产品上得到了应用与验证,并具有优异的效果。基于电动汽车控制方法新的发现,连续两届获IEEE VTS国际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控制大赛一等奖(全球第二名)。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李 亮 清华大学教授
叶 敏 长安大学教授
李 涛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谢 峰 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杨玉坤 云南五龙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杨津听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傅亚力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