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优质香型杂交粳稻新品种滇禾优34选育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31 浏览次数:1393

优质香型杂交粳稻新品种滇禾优34选育应用 anli.jpg

  2021年5月2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优质香型杂交粳稻新品种滇禾优34选育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项目组针对滇型杂交粳稻存在的优质和高产难以兼顾的问题,用自主选育的具有香味的高异交率不育系H479A与高配合力恢复系南34配组,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香味性状的方法,经过多年艰苦探索,选育出首个具有香味且米质达到国优二级标准的杂交粳稻新品种滇禾优34(滇审稻2013013)。

  三、项目组发现了粳稻杂交稻不育系开花集中度是影响异交结实率高低的关键因素,结合粳稻不育系花期、花时调控技术,提高了制种产量,滇禾优34组合平均制种产量达到276公斤/亩,最高产量达345.8公斤/亩,推动了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进步。

  四、品种育成以来,成为云南省水稻生产主推品种之一,累计推广种植241.3万亩,其中2018-2020年种植面积达98.6万亩,新增稻谷1.39亿千克,新增产值5.36亿元,是云南省目前单一杂交粳稻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2件,制定企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8篇,育成高异交结实率不育系6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杂交粳稻高异交率不育系选育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胡凤益 云南大学院长、教授

  王德海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研究员

  龚 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龚 明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袁平荣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