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高山杜鹃品种创制与周年生产技术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成果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首次解析了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朱红大杜鹃3种杜鹃花属的全基因组信息,构建了第一个高山杜鹃多组学数据库,对高山杜鹃花期和童期调控相关核心基因进行挖掘,为杜鹃花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三、发明了以杂交胚挽救为核心的高山杜鹃品种培育技术,从收集的120多个种的3000余份种质资源材料中,创制出620个有云南特色性状的新材料,育成了13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山杜鹃品种。
四、发明了以外植体剥芽消毒及组培苗精准移栽为核心的高山杜鹃高效繁殖技术,把育种周期从10~12年缩短至7~9年,把种苗生产周期从270余天缩短至少于230天。
五、发明了以激素成花诱导和基于光温花期调控为核心的周年开花的栽培技术,研发出12月~次年2月的“年宵花”、6月~8月的“夏季花”、9月~11月的“国庆花”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开花栽培技术,该成果产品优于国外进口的品质。
六、该成果获得高山杜鹃授权新品种13个(占国内已授权同类品种的50%);获技术发明专利授权9件;制定地方标准4个;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4篇。该成果重点应用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山东、浙江等地,2020-2021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1408亩,新增产值5.187亿元。
综上所述,该成果创新性强,原创性和系统性特征显著,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山杜鹃远缘杂交新品种创制、秋季开花技术和杜鹃属多组学数据库的构建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成果名称进一步提炼修改。
专家组成员
朱有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陈穗云 云南大学教授
胡凤益 云南大学教授
何霞红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李枝林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孙卫邦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王 锦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