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垂直差异性显著区土地整治关键技术及重大工程实践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4-28 浏览次数:727

垂直差异性1-1.jpg

  2017年4月2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垂直差异性显著区土地整治关键技术及重大工程实践”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相关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提供评价的技术资料齐全,内容详实,数据可靠,符合评价要求。

  二、针对垂直差异性显著区坡地缺水、坝田渍水的难题,系统提出了垂直差异性区域生态型土地整治理论,创建了以治水为核心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一体化整治技术体系。具体包括:

  (一)提出的垂直差异性区域生态型土地整治理论,揭示了垂直差异性区域云南省耕地数量、质量的流域、气候带、海拔梯度与生态环境区的偏态型及同心圆分布规律,创建了生态环境中“土地-水-植物”资源利用三角形稳定关系模型,为区域土地整治宏观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创建的山丘区缺水坡耕地生态隔离带梯田同构与水分调配技术体系,创新了坡改梯生态隔离带稳固农田、内槽式梯田与生态隔离带水分利用、田间道路高效集水输水、轻型近无渗渠道构建等关键技术,首创了多层复合结构水池构建方法,为解决坡地缺水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创建的坝区渍水农田多维立体排水与控水技术体系,创新了低洼农田土体重组立体结构排水、土工布合成土结构排水沟构建、渍水农田水分立体调控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解决坝区渍水难题的综合技术措施。

  三、该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46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3篇;出版专著2部、科普作品2部;编制行业标准2部。

  四、成果已应用于国家西部生态建设地区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国土资源部乌蒙山片区对口扶贫寻甸县土地整治、云南省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新增粮食产量5.02亿千克/年,农民增收300-500元/人·年,产生经济效益12.34亿元/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8万公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果系统、完整,创新显著,垂直差异性区域云南省耕地利用空间分布规律与生态环境中“土地-水-植物”资源利用三角形稳定关系模型属首次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土地整治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大该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范围。

出席嘉宾名单

  康绍忠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九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 静  武汉大学教授

  胡月明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郝晋珉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教授

  吴克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曹小曙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教授

  李 钢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李何超  四川省土地整理中心研究员

  章正军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规划整理中心正高工

  汪燕麟  云南省测绘工程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洪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杨 昆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