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藏鸡、藏獒和藏猪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4-28 浏览次数:768

从胚胎1.jpg

  2017年4月2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所形成的“藏鸡、藏獒和藏猪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科技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会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负责人的总结汇报,经质询和答疑,并充分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 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 首次以藏鸡胚胎为低氧适应模型,解答了高海拔地区藏鸡种蛋比低海拔鸡种蛋孵化率高的原因;发现藏鸡胚胎型血红蛋白αD 亚基高氧亲和力突变;发现藏鸡糖酵解关键酶PGK和ALD-C基因调控区新增加了低氧应答元件,导致胚胎具有高的糖酵解能力;发现藏鸡ND5基因存在C1627A突变,与藏鸡胚胎强的线粒体呼吸功能相关,这些第一手数据为藏鸡种质资源创新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3. 首次解释了藏獒低氧适应的机制,发现EPAS1和HBB基因是藏獒低氧正选择信号最强的基因。藏獒与平原犬相比,具有降低血红蛋白浓度的特性,受遗传影响,其血红蛋白HBB基因Gly-α13-Ser和Leu-α14-Met位点导致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加,EPAS1基因位点G305S对PAS-B结构域有热稳定作用,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该研究建立了藏獒遗传与血液生理低氧适应的关联。发现藏猪为高原驯化,具有独立遗传背景,阐明了藏猪低氧适应的生理表征。

  4. 该成果历练10年,共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20篇,单篇影响因子达14.63,出版《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藏鸡高原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基础》专著1部(30万字)。论文被SCI他引总计145次,其中被影响因子超过5.0的杂志引用13次,特别指出的是被Nature Genetics引用3次。

  综上所述,该成果以藏鸡、藏獒和藏猪为对象,阐明了家养动物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出席嘉宾名单

  姚永刚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

  徐宝明  云南省科技厅研究员

  杨志民  云南省农业厅高级畜牧师

  梁 基  云南省农业厅高级经济师

  文雅芹  云南省农业厅高级畜牧师

  苏 雷  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术公司研究员

  杨凤鸣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