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三种重要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4-03-28 浏览次数:152

科技成果评价.jpg

  2024年3月2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西南林业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实施完成的“三种重要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历时10余年技术攻关,针对天麻、滇黄精、白及三种重要中药材林下种植良种缺乏、栽培技术粗放、产地加工技术落后等限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如下创新工作:

  1.建立了三种重要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具有良好育种潜力的种质资源657份;构建了育种平台,开展了种质资源评价,形成了以品质、产量、抗性多目标协同育种方法,选育三种中药材优质、高产、抗病性强和广适性的良种4个和新品种1个,创新性地推进了中药材林下种植的良种化进程。

  2.创制良种高效扩繁技术体系,提高了滇黄精、白及组培增值系数1倍以上,达到 5.3 和 7.0;天麻培育麻种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6个月以上。优化了林下种植技术,创建林下天麻移动菌材栽培法,种植周期较常规种植方法缩5~6个月,菌材用量每平米减少22%。明确了三种药材主要病虫鼠害种类,建立了绿色综合防控方法。“林下块茎和假鳞茎中药材种植技术”入选云南省林草主推实用技术。

  3.构建了以品质、产量、经营方式等指标为参数的品质综合评价体系,明确林下种植天麻、滇黄精和白及的最佳采收时期。建立了鉴定天麻产品和产地的近红外光谱技术。优化了三种中药材加工工艺,推广了天麻微波灭酶、电加热干燥工艺,较传统干燥时间缩短50%,节约人工2/3,降低能耗 1/2;滇黄精采用蒸煮、捻揉、低度酒浸泡等工序制出的黄精,多糖含量提高至15%;改进白及加工设备,提高了白及片完整率和加工效率。

  获得省级审定良种2个、认定良种2个、登记新品种1个;授权专利35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制定标准8个;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7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定制药园”2家;入选国家林草局“乡土专家”等省部级人才3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人,培训药农3219人次,发放技术手册2.8万册,带动1.6万农户。近2年累积推广应用面积5.25万亩,新增产值34.83亿元,新增利润22.26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杨生超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苏建荣 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杨 野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张金渝 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纪远恒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陆 斌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研究员

  李德轩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