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理工大学完成的“新型电化学界面的构筑及其在储能电池上应用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提交的资料齐全、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64021、51404117)、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4FA025)等多个项目资助下,成果历时13年,针对储能电池界面电化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新型电极材料的优化、特定晶面调控、新型固/液界面的构筑、高性能多孔电池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储能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提出了晶面吸附效应和晶核数量协同控制晶体材料生长机理,揭示了暴露(100)晶面矩形纳米片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生长机制,实现了适于锂离子快速扩散的电化学界面;
(2)发现了真空碳化烧结对于纳米颗粒长大和团聚的抑制作用,揭示了真空碳化烧结形成多孔磷酸铁锂/碳和钛酸锂/碳复合电极材料的机理,构筑了稳定的电化学反应界面;
(3)针对钠-空气电池气孔阻塞和安全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系钠-空气电池概念,发现了不同晶相结构钴酸锰催化电极材料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了催化剂界面电化学反应的调控,提高了钠-空气电池的功率密度。
三、项目成果“机械活化-真空固相合成法制备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技术”,在弥勒协兴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博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实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该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8篇代表作均发表在国际JCR Q1区SCI期刊上,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5.5,影响因子总和41.88;20篇核心SCI论文总他引133次,参与出版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3件;培养博研究生3名、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
综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在磷酸铁锂、混合系钠-空气电池界面构筑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臧 健 云南冶金集团正高级工程师
郭俊明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刘建良 中铜投资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陈 松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杨项军 云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