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牵头完成的“马铃薯抗病品种选育和稳产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成果针对云南省晚疫病危害严重、病原群体结构复杂易变和演化速度快等问题,研究揭示了品种多样性控制晚疫病菌进化机理,多方引进抗晚疫病资源,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鉴定技术选育了云薯505、云薯105、云薯401等13个聚合了多个抗晚疫病基因的加工和鲜食专用新品种,其中云薯401聚合了9个主效抗病基因并适合薯条加工,宣薯5号高产且淀粉含量高达23.4%。
三、基于马铃薯晚疫病菌进化生态学理论,提出了以抗病品种时空布局为主的绿色、持久的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比单一品种种植病害发生严重度减少14.3%-25.8%、增产13.0%-27.2%。
四、2018年和2019年在云南、贵州共示范推广云薯505、云薯105、云薯401、云薯202和宣薯5号等抗病品种多样性持久防控技术308.8万亩,增产鲜薯145.9万吨,新增产值20.4亿元,带动了130余万薯农增产增收,助力了乌蒙山区和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
五、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专用新品种13个,其中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2个、云南省主导品种5个、成果转让3个。获国家专利2件、植物品种权1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研究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16篇。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病品种多样性持久防控晚疫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将项目名称改为“马铃薯抗晚疫病专用品种选育及应用”。
专家组成员
康振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金黎平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谢从华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李灿辉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胡凤益 云南大学教授
王德海 云南省植保质检站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