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高原农业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05-16 浏览次数:1326

高原农业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anli.jpg

  2022年5月10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完成的“高原农业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成果资料较规范齐全、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项目针对农村户用沼气池大量废弃且安全处置难、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协同创新,建立了基于生物质能持续利用和农村有机污染物治理的低碳农业模式与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形成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填补了IPCC中国西南地区甲烷转化因子数据库空白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和全域数据监测,获得了我国西南地区户用沼气池减排量测算模型中甲烷转化因子(MCF)参数,填补了IPCC数据库空白,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国际认可的户用沼气池修复项目减排量测算模型AMS-III.R,用于碳金融项目开发。

  (2)创新性地利用碳金融促进病旧沼气池修复

  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病旧沼气池处置、修复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利用碳金融促进病旧沼气池修复的新理念,开展了病旧沼气池修复碳汇项目的开发,获得了国际减排量核证(CER)。

  (3)创新升级“生物炭+沼肥”生态施肥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通过强化“三沼”综合利用,反促沼气管理和循环农业的实施;同时以研究区作物秸秆为原料,比较筛选生物炭制备工艺,探索适合区域土壤环境特征的生物炭与沼肥联用最佳方案,以实现作物增产稳产。并在“生物炭+沼肥”生态施肥模式基础上,阐明了不同秸秆生物炭施加量对作物土传病害的消减效果机理,建立了以生物炭为核心的土壤固碳+抗病技术及推广模式。

  3、项目应用碳金融促进户用沼气可持续利用成果累计推广2000余农户,实现碳减排约5000吨/年,有效降低了农村生活用能成本与污水排放;“生物炭+沼肥”生态施肥模式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增量达400元/亩·年,研究区地表径流中氮、磷含量显著下降,且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农药施用量大幅降低。成果先后在全省推广10万余亩,实现土壤碳封存约7000吨/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5项,出版专著和培训手册2部,发表学术论文21篇,累计培养硕、博士36人;培训农技人员3000余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碳金融促进病旧沼气池修复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厌氧消化甲烷排放机制和测算方法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卢云涛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必志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于 黎 云南大学研究员

  张利波 昆明理工大学院长、教授

  张乃明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